close

 

金門古屬福建同安縣所轄。漢人移民對金門的開發始於晉代,西元317年,蘇、陳、吳、蔡、呂、顏六姓家族因躲避戰禍移居金門。唐貞元19年(西元803,朝廷在泉州設置五個牧馬場,浯洲為其中之一,陳淵任牧馬監,此為金門島上設置行政機構之始。十二姓隨陳淵入島開墾,陳淵因此而被尊為「開浯恩主」。

 

DSCN7494.jpg

 

金門出過43進士,其中文進士40人,武進士3,北宋時首位登第的「開金進士」陳綱,陽翟人,也是同安史上第一人

洪武二十年(1387),明太祖朱元璋江夏周德興經略福建沿海,共設五衛十二所。金門守禦千戶所為十二所之一,下轄官澳田浦峰上陳坑四個巡檢司,後又增設烈嶼巡檢司。因金門固守福建東南海口,取「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之意而得名金門。

南明時期,金門由鄭成功政權實際控制。永曆18年(1664,清康熙3)清軍攻佔金門後,曾採取遷界措施,強制居民遷至海岸線30華里外,島上人煙無存。永曆28年(1674)至33年(1679),鄭經復佔金門,並以此作爲對中國內陸進行軍事行動的前進基地。永曆三十四年(1680)清軍二度攻佔金門。永曆三十七年(1683,清康熙22)清軍攻佔臺灣後實施復界,離開的居民陸續返回原籍。

 

DSCN7496.jpg

 

金門大多數的聚落,是屬於單姓血緣的聚落,金門國家公園七個傳統聚落中的六個,山后(王)、南山(李)、北山(李)、瓊林(蔡)、珠山(薛)、歐厝(歐陽),均是單姓村,只有水頭是多姓村。聚落水陸交通便捷,初為閩南沿海漁民避風臨時居所,13世紀即有氏族定居開墾。李氏始祖李良亨於1281年自福建省同安縣奈厝社遷居今中界一帶,此後繁衍生息。1315年,黃氏先祖黃仲卿因避元禍,入浯江(金門古稱),執教於水頭,落地生根後蔚為大族。之後其他姓氏陸續遷入,聚族而居。聚落分四甲頭:頂界(黃姓為主)、中界(李、黃、蔡姓等)、下界(黃、李、鄭、楊、陳、吳姓等)與後界(陳、吳、楊、黃、鄭、李、顏姓等)

 

 

DSCN7498.jpg

 

除黃氏家廟3座、李氏家廟及蔡氏家廟各1座外,尚有統攝全村的金水寺,主祀關聖帝君與觀音佛祖。水頭傳統建築群保存十分良好,其中以頂界的「十八支樑」(九幢二落大厝)及中界的洋樓群最為著稱。

 

DSCN7499.jpg

  

手工精美的磚雕,現今已難得一見。

 

DSCN7500.jpg

 

 

DSCN7501.jpg

 

 

DSCN7502.jpg

 

 

DSCN7503.jpg DSCN7504.jpg

 

 

燕尾形屋脊作工煩複造價昂貴,是大富人家的專屬。平常人家多以馬背造型,圖案各家也都不相同,各異其趣。

 

DSCN7505.jpg

 

 

DSCN7506.jpg

 

 

DSCN7507.jpg

 

 

DSCN7509.jpg

黃輝煌洋樓

「黃輝煌洋樓」為華洋混合式建築,兼具華人風俗與異國情調,形式雖顯混雜,卻不唐突,和諧交互共構,形成一種多元並存的文化景緻,亦為水頭中界得月樓洋樓群之一

 

DSCN7510.jpg

 

 

DSCN7511.jpg     

 

  DSCN7512 - 複製.jpg

 

 

DSCN7513.jpg

 

  

DSCN7515.jpg 

得月樓

建於1931年,為印尼麻里吧板發現石油而隨鄉人前往發展的水頭黃氏長房五樹派下第十九世的黃輝煌匯回白銀12,000元所興建,為水頭聚落內的著名地標,得月樓為警戒及防禦盜匪的槍樓,樓高逾11公尺,外牆厚40公分,含地下樓在內共有四個樓層,全靠地下坑道與一旁洋樓相通;雖為防禦之用,但碉堡外牆上精美的雕飾與優雅的線條,卻極具美感。

 

DSCN7516.jpg   

 

不近水,也可先得月,謂曰得月樓。

 

DSCN7523.jpg

 

金水國小

水頭黃氏(印尼)華僑族人捐建。水頭聚落在清朝時,即有「文里鄉」的美名,陸續創辦古書房仔、四維堂、怡齋、懋齋、卓齋、酉堂等六座私塾學堂;西元1921年因為學生逐漸增多,重視教育的水頭黃氏宗族,計畫籌建金水學校,提供村民受教育的空間;最早是以黃氏家廟作為校舍,後來因學生越來越多,校舍不敷使用,便向南洋地區的鄉僑募款。1932年金水國小落成,位在現今金門縣西南方靠海之前水頭村中界之地;學校成立後,交由聚落中有名望的鄉紳組織董事會進行管理,

 

DSCN7519.jpg

 

 

DSCN7520.jpg

 

 

DSCN7527.jpg

 

 

DSCN7528.jpg

 

 

DSCN7529.jpg

 

 

DSCN7531.jpg

 

 

DSCN7532.jpg

 

 

DSCN7533.jpg

 

 

DSCN7535.jpg

 

 

發揮巧思,運用最簡單的磚塊排列,也可建構出美麗的造型。

 

DSCN7536.jpg

 

 

DSCN7537.jpg

 

 

DSCN7539.jpg

 

太湖

太湖為一人工淡水湖,於民國55年開鑿,面積約為36公頃,是金門規模最大的水利設施。湖面有二座小島,綠意蔥蘢,小道、涼亭點綴其間,為單調的湖面點出活潑生趣;由中正紀念林前有小徑直達湖心小島,靜坐島上涼亭,磅礡太湖與清潭之美盡入眼簾,感受格外悠閒。

 

DSCN7548.jpg

 

 

DSCN7552.jpg

 

 

DSCN7557.jpg

 

 

金門的公用電話亭都是長的這幅可愛模樣

 

DSCN7575.jpg

 

 

山后民俗文化村

金門民俗文化村即山后村的中堡,也是當地習稱的十八間,為18棟閩南古厝組成的聚落,乃清光緒2年(1876年)旅日僑領王氏父子建造給族人居住的華屋,包括16棟二落大厝、一棟三落大厝學塾海珠堂及1棟王氏宗祠,當時特聘唐山師傅施工建造,歷時25年完工;至今古厝仍大致維持舊貌,為金門傳統民居的代表。其中還規劃禮儀,喜慶、武館等主題館,展出先民文物,幫助遊客深入金門歷史,為金門晚清時期的僑村,佔地15,000平方公尺。

 

DSCN7576.jpg

 

 

DSCN7580.jpg

 

 

DSCN7581.jpg

 

 

DSCN7587.jpg

 

 

這場景更是所有愛好拍照的旅客不能錯過的熱門景點,更是旅遊介紹書表上經常出現的主角。

靜待大隊人馬蜂踴而過後,我偷偷的溜回來,一人獨享這盛景。

 

DSCN7588.jpg

 

 

DSCN7594.jpg

 

 

DSCN7597.jpg

 

 

DSCN7599.jpg

 

 

DSCN7600.jpg

 

 

DSCN7601.jpg

 

 

DSCN7634.jpg

 

 

DSCN7635.jpg

 

 

DSCN7643.jpg

 

 

DSCN7645.jpg

 

 

太武山上的海印寺

海印寺古稱太武巖寺,建於宋度宗咸淳年間,己有800年歷史,堪稱金門第一名剎。寺旁龍、鳳兩閣左右夾峙,寺前有鐘樓與鼓樓,鐘樓裡一口大銅鐘重逾750公斤,據說鐘聲可聞30,石階下的蘸月池清澈甘冽,可惜目前鐵籠加身,蘸月奇景已不復見。

 

DSCN7678.jpg

 

 

DSCN7680.jpg

 

 

DSCN7682.jpg

 

 

DSCN7683.jpg

 

金門的最高學府──金門大學

 

DSCN7690.jpg

 

 

DSCN7691.jpg

 

瓊林聚落裡的三眼井

 

DSCN7713.jpg

 

陳景洋樓

1921年由陳景蘭創建。1949年後為部隊徵用,改稱「官兵休假中心」,連同前方庭園稱「金湯公園」,八二三砲戰時期樓梯曾遭砲彈轟擊,1992年部隊始撤軍。

 

DSCN7724.jpg 

 

 

DSCN7729.jpg

 

 

DSCN7725.jpg

 

 

DSCN7727.jpg

 

 

DSCN7728.jpg   

 

莒光樓

莒光樓位於金城西南郊,下臨莒光湖,為一仿古代麒麟閣的三層樓建築,建於1952年,是為了表彰金門歷次戰役英勇官兵之事蹟,並揭示「毋忘在莒」的訓示所建,當時金門軍民都加入構築的行列,發揮戰地精神。在戰火頻仍的民國四、五十年間,金門歷次戰役事蹟均表彰於此,成為眾人景仰的國軍英雄館。館中遊客中心除提供遊客旅遊諮詢外,還以多媒體,圖文,展示金門的歷史、觀光資源、自然生態,及對金門貢獻頗大的胡璉將軍的文物,頂樓還設有望遠鏡可眺望對岸,樓前綠草幽靜,展示兩尊明清古砲,流露著幽幽古意。

 

       DSCN7737.jpg

 

 

DSCN7739.jpg

 

 

DSCN7744.jpg

 

金門水試所培育的濱臨絕種動物──鱟

 

DSCN7749.jpg

 

DSCN7751.jpg

 

 

延平郡王祠

位於金城西南郊,完工於民國五十八年,乃一仿古宮殿建築,為紀念明末抗清英雄鄭成功而建。明末清初,延平郡王鄭成功由廈門轉進金門,在島上留下很多歷史遺跡。祠址位於夏墅村後高崗,視野寬闊,為當年鄭氏海上觀兵之處。

 

DSCN7756.jpg

 

 

DSCN7757.jpg

 

文臺寶塔(國定古蹟)

文台寶塔聳立於金城南磐山頭,相傳為明太祖年間江夏侯周德興所建,為昔日金門航海的指標,列為國定古蹟。由花崗石疊砌而成的文臺寶塔,塔高2丈餘,五層,塔身呈六角形,形貌渾厚樸實,居高臨海,氣勢壯闊。

 

DSCN7789.jpg DSCN7793.jpg

 

 

珠山聚落

珠山聚落位於金門西南隅,由薜姓家族所組成。650年前薛氏袓先為避難渡海到金門,於是在此定居繁衍成族。珠山聚落百分之八十都是傳統閩式建築,以紅色磚塊鋪地,整體感覺整齊一致。

珠山舊名「山仔兜」,立於龜山與雞奄山之間,中間有大潭,為「四水歸塘穴」富貴之勢。在薛氏家廟的後方有個雞奄山,民國後闢建為珠山公園,現有登山步道及涼亭,可眺望整個珠山聚落。由於地形因素,珠山建築並沒有單一朝向,恪守「宮前祖厝後」禁忌,以宗祠為中心,環繞在四周,共同面向中間大潭,對冬季避風、聚落排水十分有利;更有水(財)匯入之風水意義。

 

DSCN7795.jpg

 

薛永南洋樓

我的一位幼時鄰居,曾在清華大學當過院長的王秋貴教授,退休後買下了這棟洋樓,現經營民宿。

 

 

DSCN7798.jpg

 

 

由民宿陽臺上,可一攬整個珠山部落。 

 

DSCN7801.jpg

 

 

 

 

DSCN7805.jpg  

 

 

DSCN7804.jpg

 

 薛氏宗祠,有著獨一無二的立體門神。

 

DSCN7811.jpg  

 

金門的開發比台灣早上數百年,除了戰地風光,她的歷史建築其實更精彩,若要細細的品味,絕非三兩天可窺全貌,這次來金門三天,儘管行程緊湊、馬不停蹄的趕往各景點,仍是還有很多地方沒去到。對喜歡古厝風華的人士來說,全台灣實找不出像金門這般豐富內涵的大型聚落,是一處值得去慢慢觀賞的好地方。 

 

 (以上大部份文字敘述來自一位金門的專業導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5) 人氣()